• 香 港 09:42:46    
  • 纽 约 21:42:46    
  • 芝加哥 17:20:25
  • 伦 敦 02:42:46    
  • 东 京 10:42:46    
  •  09:42:46
研究中心
宏观经济首页 > 研究中心 > 宏观经济 >
从“一壳难买”到“一壳难卖” 囤“壳”大户急出清
2017-05-08 23:38:32   来源:   点击:
伴随IPO提速和并购重组审核趋严,二级市场“壳”生态发生剧变,从“一壳难买”变为“一壳难卖”。多位私募人士透露,目前“壳”买卖基本陷入停滞。监管加强后,不少囤“壳”大户急欲出清。但IPO提速和极低的借“壳”上市成功率令买方对“壳”的兴趣降至冰点,供需不平衡导致“壳”市场由“卖方市场”转为“买方市场”。业内人士表示,当前借“壳”成本较去年下跌了30%至40%,去年借“壳”成本高的能超过百亿元,现在最高也不过60亿元。
 
  囤“壳”大户急出清
 
  “最近一个囤了十几个‘壳’的资本派系放出风声,要大规模抛售‘壳’资源,这种现象可能越来越多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
 
  近年来,股权转让频现资本派系的身影。“之前的想法是,买下‘壳’之后,可以装入我们旗下的投资项目或进行股权质押融资。即使运作失败,也可以倒手卖‘壳’获利,总之稳赚不赔。”上述人士表示,“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以及‘壳’市场行情日益惨淡,不少囤‘壳’大户都有出清的意愿,‘壳’资源的供应量一下子就上来了。”
 
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前来咨询的借“壳”方寥寥无几。一位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,最近两个月只接到一个前来咨询“壳”交易的券商朋友电话。“我这里的‘壳’不少,但很少有人过来打听。‘壳’公司、借‘壳’方、中介机构都没什么热情,主要原因是IPO加速以及借‘壳’上市成功率太低。”
 
  某券商投行并购业务负责人表示,前两天刚拒掉一个借“壳”上市的单子,主要顾虑是跨界并购被否的可能性很高。“如果借‘壳’方资质不错,并且时间不是很紧,我们会倾向于说服他们去IPO。从业务角度来说,现在投行普遍不大愿意碰借‘壳’上市的项目。投一个团队进去,一到两年也不一定能做成,做不成就只有两三百万元的收入,没办法覆盖成本。如果做IPO项目,成功率高,做成一笔就有几千万元收入。”
 
  供需关系的逆转令“壳”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。该负责人表示,当前借“壳”成本较去年下跌了30%至40%。“例如,一个市值50亿元的‘壳’公司如果大股东持股40%,现在25亿元左右能够拿下,但在去年要花35亿元,并且还有高昂的中介费用。”
 
  该负责人透露,目前大部分“壳”公司的大股东仍比较强硬,不肯进一步让价,但部分公司的大股东心理压力正逐渐逼近临界点,价格有望进一步松动。“不过,当前即使甩卖,恐怕也没有多少买方愿意接手。”
 
  愿借“壳”者寥寥
 
  业内人士指出,目前在两种情况下,企业会考虑借壳,一是时间很紧,二是注入资产的体量很大。
 
  “之前我接触了一家传统行业的企业,毛利率、净利润等财务指标都很一般,行业景气还存在继续下滑的趋势。目前公司的财务状况还能满足借壳和重组的要求,如果走IPO,说不定要等一两年,届时公司的财务数据就难说了。所以大股东很着急,借‘壳’的意愿很强。”上述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,除了担心再拖下去财务数据难以达标外,对赌上市条款、资金链紧张等都可能迫使企业走上借“壳”之路。
 
  资产体量较大的公司选择借“壳”的可能性仍较大。深圳某私募机构副总经理表示,大体量资产的IPO审核速度相对较慢,
 
  同时几十亿元的借“壳”成本相对于上市后上千亿元的市值微不足道,企业不会太在乎。
 
  业内人士认为,目前选择借“壳”上市的企业属于极少数,大部分企业更倾向于选择IPO。IPO提速后,其与借壳上市的时间差已大幅缩短至6个月到一年。同时,并购重组审核趋严,监管部门不仅严查收购资金来源,并且对企业资质的审核逐渐向IPO靠拢。仅严查收购资金来源一项就令不少借“壳”方望而却步。近期获批的并购重组案例中,自有资金占比一般在70%以上。
分享到: 收藏

网站首页 | 關於中融 | 中融證券 | 中融期貨 | 中融资管 | 客户服务 | 聯系我們 | 研究中心 | 下載專區 | 免責聲明 |

©2023 中融國際